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课题研究
学生小组合作表达的思考与分析 ---以《狐狸分奶酪》为例
日期:2020-06-28 作者: 阅读次数:465


     小学阶段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学生获得语感,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思维的良好时期。课堂上,每当合作小组开始交流时,常常呈现出一片热烈、繁荣的景象,看起来,每个小组都在倾力表达。可是小组成员究竟是怎样把个体表达融入到群体表达当中的?交流过程中群体表达的“序”和“度”有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和调控呢?于是,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一个个具体的小组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各种表达样态便呈现出来。

    我们真实看到了以下情景:

现象1:组内成员表达无序,各说各的,抢着说,争着说,嘈杂而又混乱。

现象2:组内成员能够按照顺序进行交流,但也只是每个人依次把自己想到的的内容读一遍,于是很快小组里便无话可说了。

现象3:学困生通常没实力表达,中等生没机会表达,所谓的合作交流,时常演变成学霸的个人专场。

    可见,热热闹闹的合作交流的背后,潜藏着太多的群体性表达“黑洞”。

事实上,个体表达,是一件单一而独立的事情。群体性表达,则更多的体现出需要“合作”的理念,绝非简单的个体累加。要想更好的解决小组群体性表达的问题,任重道远。

案例与分析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一课,课前布置了认识奶酪,在小组交流时设计了以下内容:奶酪,是一种奶制品,营养特别丰富,你有没有吃过或者见过奶酪?谁来说?什么味道? 

是不是这样的?这真是( )的奶酪? 

    这么美味的奶酪,谁想吃? 

    奶酪是怎么来的?捡来的。

    捡到奶酪可高兴了,你能读出高兴吗? 

    看到这样的现象:1.学生们按要求回答完问题后,便无所事事,每个孩子填写的不同短语也只是读了读,没有去进行积累。2.读出高兴的语气,互相之间没有评价,只是读了一遍而已。3.组长只起到了排列顺序发言的作用,出现的不同见解并没有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与比较。

    结合以上问题,我们尝试着注意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练习说话,积累词语,并注意引导在听说的过程中如何去进行表达自己的想法。教给学生们说话要有逻辑性,其他的小组成员要有补充、评价、追问等多维互动。

    例如:【第二次分】第一次掰的不匀,第二次狐狸是怎么说的,又怎么做的呢?读课文7-8自然段圈出狐狸动作的词语。用直线画出狐狸说的话。 

    谁来读一读? 

    你圈出了哪个动作的词语?瞧了瞧,咬。再来看,这个词组,一起读:瞧了瞧,就是?谁来换个词?--看了看。其他小组成员还有补充吗? 

    狐狸知不知道一块大一块小?知道为什么还仔细看?认真看?说明这仔细也是假的。真是装模作样!做给谁看的?---小熊。 

    小组成员分角色读:1号旁白,2号读狐狸说的话,要加上狐狸的动作。3、4号注意评价看看那个同学表演得最像! 

    多么(狡猾的)狐狸。此处应该有掌声! 

(小熊2)这一口咬下去,两只小熊又嚷了起来:看谁能读出嚷的气势来,齐读:“可是········” 

思考:小熊一嚷狐狸就会咬,嚷,咬,直到( 奶酪被吃光 ) 

    狐狸正是利用了小熊哥俩儿的吵架,把整块蛋糕都吃了。 

(熊3)整块( ) 

    两只小熊这时真生气了。想想一下生气的时候怎么样?会有什么动作? 

    跺脚,手指着,还可能会被别人气哭了。 

    看,同样的生气能读出不同的语气来。 

    然而,狐狸却不以为然,谁来读?你读的真准确。狐狸这次又笑了,这次的笑和上次的一样吗?这时的狐狸心里会怎样想?这是怎样的笑?得意的笑,坏人做了坏事就很得意。谁来读出狐狸的得意洋洋? 

    在进行设计时,品读第二次“分奶酪”抓住“仔细瞧一瞧”“咬”读出狐狸的狡猾,抓住动作和破折号“——”读出狐狸的急不可耐想吃奶酪。抓住“又嚷”和第九段的“咬”品读熊哥俩上当的原因。抓住“笑了笑”品读狐狸诡计得逞的得意洋洋。通过加提示语品读熊哥俩气愤的语气。

    教师多次进行引导

——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其他组员对刚才这个问题有补充吗?

——谁也能起来用朗读展示出你的理解?

    不难发现,群体性表达一旦找到了抓手,讨论就有了路径和方向,能够就一个问题从维度上进行拓宽,从深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层层追问实现了从照“单”宣读转向深度表达的有效突破。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简单的问题,让待进生先回答,中等生可以补充。如果表达到位,组长表扬组员,并施以一定的奖励。如果表达不到位,待所有组员发表自己的见解结束后,组长进行补充。也就是说,这套路径的依据是基于组员表达力水平的“序”而展开行动,要遵循由低到高,由简入难的梯度原则。

    (2)组员之间互相出题考验对方,不失为小组合作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群体性表达的策略方法。像字、词、句的掌握情况。这个过程,既是在帮助待进生的学习成长,同时也是对组内其他三人提升提问力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待进生”是一个变化的群体,当他们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后,组长要适当减少对他们的特殊“关照”,分配给他们一些更有挑战性的表达任务。

    所以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词汇和句式,说话要注意语调,和感情色彩的运用,以增强说话的感染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网 @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威海信息港 后台

地址: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驻地 邮编:264213 电话:0631-5570027

鲁ICP备10013367号  鲁公网安备 37100402000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