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
“教学评一致性”课题研究叙事
泊于中学 王巍程
很喜欢朱自清先生在《匆匆》中的一句话:“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虽然浅踏讲台仅三年,但我也有着我和教育不得不说的秘密,它们就如同树根一样在我心上深深扎根。虽不曾惊天动地,但历历在目,感悟至深。
最美丽的遇见——我们都是好孩子
2016年9月,作为一名新入职教师,我踏进了泊于中学一年级二班的教室。刚毕业的我,身上还有着学生的稚气,面对班上四十多双更加稚嫩的眼睛,我慌了神:该做什么?该说什么?课怎么上,纪律怎么管?印象中,自己的开学第一天是在“手忙脚乱”和“不知所措”中度过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自己的工作,我似乎摸索出一点门路。但这种所谓的门路,就是一个大孩子带着一群小孩子,天天在“打磨时间混日子”,因为,我不会上课。
“我不会上课”这个事实敲定于我的第一次校级公开课。虽然只是一节校级公开课,对于那时的我而言,庄严得不得了。从选定讲课内容,到准备课件和教案,每一个环节我都反复琢磨,找到自己认为最完美的方案。课讲完了,我抱着极大地期待听大家评课时,老师们都很含蓄,归纳起来:素质不错,课很一般,教学目标设计跑偏。
虽然我好胜心不强,但俗语有云:死也要死得瞑目。我拿着教案找到了师父,请她为我分析目标到底该如何设定。二十多年教龄的师父借着经验对我一顿侃侃而谈,虽然最终明确了本节课该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但到底从何而来,我依旧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个月后,我迎来了第二次校级公开课,结果可想而知:教学目标设计依旧偏离轨道。
此时的我,就好像一艘迷失于浓雾中的小船,泊于汪洋。但我很幸运。2016年11月,吴江林教授入区做“教学评一致性”的培训,虽然只有短短两天,虽然对吴教授所讲的确定目标及评价任务的“五步三法”基本消化不了,但却是让我眼前一亮:原来,可以通过分析课标、教材、学情来找到本节课授课的目标。那一瞬间,眼前的迷雾中似乎透过了一丝光亮,虽不是很强,却指引着方向。
一个孩子遇到另一个孩子,相互吸引,便成了好朋友。我很庆幸,在自己最懵懂的“教育童年”中,遇到了“教学评一致性”,并且一起携手,走着剩下的路。
最曼妙的光景——同赏途中好风光
如果说,与“教学评一致性”相见于11月,那真正与它相识,便是在来年的4月,在那篇题为《胖乎乎的小手》的课文中。
自从听了吴教授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讲座之后,我亢奋了好久,就像小孩子过年要去买新衣服时的那种亢奋。但这件“新衣服”我却一直没有买到手,虽然它就在那,但朝哪边走可以买到它,我不知道。就这样,在模棱两可中迷迷糊糊的摸索了小半年,我依旧四处瞎撞在去“买新衣”的路上。
新衣还没买到,教研员要对入职一年的新教师进行教研听课的消息先传到了我的耳朵里。一时间,张皇失措、忐忑不安,那些看着就让人紧张的词蹭蹭的冒上了我的头顶,让人顿时慌了手脚。此时,我身上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没有解决:我的教学目标一直游离于正常轨道之外。
没办法,磨吧。从确定课题到第一稿教案成型,我花了将近一个周的时间。在第一次评课时,老师们对我的课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在集备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稿教案。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的第二轮磨课还不如第一轮上的好!眼看没有再次磨课的时间,差点准备破罐破摔的我,遇到了那位帮我和“教学评一致性”牵起红线的“红娘”——邵校长。整整两节课,邵校长带着我从教学目标开始进行修改:这条目标中缺少行为表现,应该这样写;这个地方目标不明确,再写具体些;这条目标在课堂上无法做出评价... ...虽然那时的我对于他口中的“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评价任务”等词语的理解还只能停留词语表面,但那是我第一次、真正的对“教学评一致性”下的目标续写、课堂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有了框架。
很幸运,那次的教研听课活动,我执教的《胖乎乎的小手》受到了尹主任的认可。在评课时,尹主任又为我更详尽的剖析了“教学评一致性”下教学目标续写、课堂活动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让我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框架更加清晰了一些。
自此之后,我与“教学评一致性”之间那条看不见的红线,将我们紧紧相连。从区优质课、市优质课到佛山的全国名师观摩活动,每一次听课我都会按它的框架去欣赏老师的课堂;也在这一次次曼妙风光的欣赏中,与“教学评一致性”越连越紧,越连越近。
最长情的告白——成长中一路相伴
与“教学评一致性”从相见,到相识,到而今的相守,已三年有余。它陪我度过了美好的三年,也会在今后的日子里,陪我度过更多、更加美好的三年。
每次外出听课、学习,我都会把“教学评一致性”框架作为切入课堂的角度,去评断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评价任务的设计。虽然自己对它的研究,依然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仅仅是这低水平的研究,也为我的课堂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11月,我又在学校执教了一节校级公开课《给予树》。这节我独立设计的课,不仅让我戴了许久的“不会讲课”的帽子被彻底摘掉,更让我感叹于“教学评一致性”为课堂带来改变:合理化教学目标的设计,让我知道教学要去向哪里;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活动,课堂变得有活力;有效的评价引导下,学生知道该学什么。
让我更为震撼的改变,是2019年3月,威海市教研中心来我校教研听课的时候。四天时间,三稿教案,几近封闭的听课磨课和疯狂的评课改稿,让我最近距离的接触到“教学评一致性”。在与专家老师们一遍遍磨课研讨的过程中,不仅让我对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框架、概念受到洗礼和更新,让我的课堂变得更有模块,有结构,有条理,有活力。
人们都说,情侣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而言,与“教学评一致性”的陪伴相守,就是最长情的告白。
与“教学评一致性”的相见、相识、相守,是我职业成长路上的一次最美妙的旅行,它陪着我从校级公开课,到区教研听课,到市级教研听课,一路相随,一路陪着我成长。感恩于引着我们相见的经区教研中心,因为相见,一见倾心;感激为我们牵起红线的邵校长,因为相识,紧紧相连;更感谢经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让我可以在与“教学评一致性”相守的时光中,且行且思,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