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宣讲:争做新时代教育楷模(七)——丛晓日
日期:2019-11-27 作者: 阅读次数:1686
因为对农村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毕业至今,我坚定的选择留在农村、扎根农村。
一、师爱,给我一座沟通心灵的桥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爱的滋润,尤其是身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担任班主任的十年间,每年我都会资助一名单亲家庭或留守家庭的孩子,对于这些缺失父爱或母爱的孩子,就一定要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班级、老师和同学的温暖,为他们的人格塑造和成长经历提供一份支持与鼓励。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以来,我每学年都争取全面的家访,与家长、学生保持紧密的沟通与交流,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去除芥蒂,拉近心的距离。
有爱,就是担当。
二、管理,给我一双起飞的翅膀
担任中层以来,始终把“服务于师生”视为第一要务,把“带好兵”当成了首要责任。正是在师生管理工作的探索过程中,让我更注重运用教育技巧,更注重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更注重遵循教育规律,促进了自身专业的发展,从而得以更好的历练成长。
“刺儿头”、“硬骨头”、“烂摊子”通常会交到我手里,而我也恰恰乐于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这是更好的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绝佳机会。当把一个个问题学生“改造”得富有个性、懂得感恩、敢于挑战的那一刻,满满的成就感洋溢于心间。
引领,就是担当。
三、创新,给我前进的无限动力
进入教导处工作后,团结协作,大胆创新,严格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形成“纵横管理”模式:纵向分科管理,重点抓好薄弱学科;横向年级管理,重点抓好薄弱班级和薄弱教师的教学管理、跟踪调控和指导。
2006年任教导副主任,适逢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之时,第一轮课改下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语文“个性化阅读”、政治“参与式教学”、“农村综合实践”等课题相继展开,并取得成效,学校也被评为省级先进实验校。主办了“威海市课改现场会”,多项课改成果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评价,“U”型小组合作模式、“经典美文诵读”、“二分钟试卷”、 “数学双重尝试教学模式”、学科发展评价记录、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做法得到了认可和推广。
2013年调入泊于中学后,面对高中录取率不足20%的薄底子,不气馁、不退缩,沉下心来干实事,潜心研究新的学业考试政策,致力于研究课堂教学,狠抓教学质量。在连续几年的初中学业考试中,高中录取率连连攀升。
履职,就是担当。